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四川盆地这座背山面水的小村落――中江县觉慧村。此刻家家户户的房前屋顶正晾晒着一帘又一帘的挂面,挺直如琴弦,轻盈似流水。从远处望来,村庄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掩映在层层纱衣之下。从下往上看,丝丝挂面生产线像从天空垂下来的流苏,可谓是:万条银丝长。
中江挂面的工序繁复、耗时漫长,大大小小有80多道工序,一般要用18到24个小时才能做成。它以“洁、白、净、干、细五绝”而著称,并被称为“银丝面”。清朝年间还作为“御面”进贡给皇帝。当时有诗云,“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 做中江挂面,必须要用中江水来做,而且只能在每年的十月到来年的三月这段时间来做。因为做手工挂面,需要看天吃饭,温度、光照、水源等等都会影响挂面的质量。每年正月是做面的最好季节。以前没有天气预报,何时开始做面都得凭经验来判断。因此技艺最精湛的老师傅便是村里人家的风向标,他一去村头的井里打水,意味着要开始今年的劳作了。
人在休息,面在生长。村里的“祖师爷”刘光远师傅说,做挂面不仅要有毅力,还需要有悟性,不是拼体力就可以做成的。比如在做第一步的和面时,放多少盐,要有经验和判断能力,懂得根据天气温湿度、面粉劲道来掂量。和完面后是“醒面”,即将面团放在木桶里发酵个40分钟左右。之后再将其“开条”,划成手臂粗细的条状,一圈圈地盘在木桶里。
抻条则是通过师傅们双手的揉、搓、扭,让面条由粗变细。在手的力度下,面条也变得更加有劲。之后是上竹,两根竹枝就像毛衣针,而韧劲十足的面条是毛线,一圈圈地缠绕在竹枝上,这样就做成一帘面条。在这个过程中,面条需要多次地闷箱发酵,反复的发酵会让面粉冒出气泡,面条上会有微孔,因此中江挂面被形容是“茎直中通”,也易于消化。
从白天的下午四点开始做面,做到上竹这道工序时,一般都已经是凌晨了。为了赶在第二天中午时可以开始晾晒,师傅们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制作,每隔一两个小时便有一场高强度的体力活,因此师傅们只能趁着面条发酵时睡一下。 中午艳阳高照时,便要开始晾面条了。女人将缠绕着面的竹枝递给踩在高梯上的男人,男人将一根竹枝拴进架子上的小孔,另一根竹枝则由女人在下面接着,慢慢延展拉伸。劲道十足的面条可以被拉伸到四米多长,而且细如发丝,坚韧不断。最后女人们会用两根竹竿轻轻拨拉开粘连的面条。阳光下一帘帘白色的挂面,真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郑州东方尚武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经过对挂面传统和面制作工艺原理的深刻研究, 生产制造的挂面生产线设备运用现代工业化的模拟工艺设计,通过对优选的小麦粉的打制、搅拌、醒发、复合挤揉、连续压延、切条上架、烘干等十二道工序的科学化手段处理,实现了传统挂面手工制作的一醒发、二揉、三开条的工艺效果和工艺标准。煮后光滑柔韧、口感顺滑。